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浅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025-04-26 03:46 来源:知痕网 点击:

浅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以杨华为首的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关东的北大荒去垦荒。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当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也只有我国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实现如此壮举。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1、上山下乡对当时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1967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公社,从上到下都建立了革委会,学生本该“复课”了。但是,全国各地的大学、高、初中学生不愿回校,还在更大规模地走向社会,各省、市普遍出现“武斗”,濒临着局面失控。那时候大部分青年都崇拜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他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迅速稳定了社会。

2、上山下乡是对民族后续力量的一种保护

六十年代的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十分险恶。帝国主义的美国根本不接受朝鲜战场的教训,变本加厉对中国全面封锁、破坏颠覆;盘踞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大批敌特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印度也不甘心失败,经常在边境制造摩擦;最为严重的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甚至叫嚣动用核武器对我国部分城市进行轰炸。对此,毛主席、党中央提出了“提高警惕,准备打仗”、“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部署,在全国实行的粮、油、棉、布、肉票证供应等措施,正是为了应对爆发战争的措施。大规模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分散农村,也是对中华民族民族青年血脉的保护。当时包括对城市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也采取“五七干校”、“居民回乡”等措施,其实也是在国际国内形势下疏散城市人口的一种应对措施。

同时,千万知识青年积极参加民兵组织和当地军民共同承担起了边疆、海防、战备施工等重任,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3、积极参加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普及科学种田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将资金重点投入了“大、小三线”等国防建设,农业等其他部门资金投入很少。所以,中央当时提出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口号。

在此期间,知识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农田改造、兴修水利工程。那时开荒、造梯田、修渠十分的艰苦,他们和当地农民一样干活挣工分,年底分红。据统计,截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兴建的储量在2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库达83000多个,造福后人,沿用至今。至于各公社、大队自行设计建设的蓄水池、灌溉渠等小型水利工程更是数不胜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农村种植还是最原始的牛拉犁、人播种的方式,成千上万的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分布在农村,给每个村队带来了科技,农村配备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建立了科研站、繁殖站、养殖站,农业生产迅速配备了大量的拖拉机、脱粒机、播种机、磨面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这些领域都出现了大量的知识青年的身影,使中国农村迅速摆脱了靠天吃饭、甚至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为当时全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


由于时间关系,下次再续。欢迎朋友评论关注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