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被罢免,曾是“最美奋斗者”,其实不咋美!

2025-07-24 04:27 来源:知痕网 点击:

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被罢免,曾是“最美奋斗者”,其实不咋美!

村里出个裴春亮:权力没了刹车,乡村振兴就翻车

裴春亮,一个曾经光环加身的名字。最美奋斗者,全国人大代表,乡村振兴的模范,如今成了被罢免的反面教材。这么大的落差,光是细品这“起承转折”就让人唏嘘不已。但冷静下来一想,这背后藏着的不是个案的狗血剧情,而是基层治理的一本反面教科书。

裴春亮的故事,起初是励志的。他带着实干精神为乡村引来投资,修路建桥,搞农业经济,硬是把村子发展成了“示范村”。可以说,乡亲们的日子确实因他而好了不少。可人一旦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就难免越走越偏。后来,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挪用公款这些事接连爆出,简直像个“反面能人”教学模板。他的堕落,并不是“天使变恶魔”的孤例,而是基层治理漏洞累积下的必然结果。

问题在哪?一个词:“一肩挑”。村里不少“一肩挑”的干部,肩膀上扛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个职务,手里揽着村里大大小小的实权。这种“说了算”的权力架构,监督不到位的时候,离权力寻租、贪腐乱象就不远了。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查处的“一肩挑”干部就有7.7万人。这不是裴春亮一个人的问题,这是系统性风险在基层治理里的集中暴露。

有人会问,既然问题出在“一肩挑”,那干嘛还这么搞?现实是,村里有能力、有魄力做事的干部少,有些地方只能靠“能人治村”。可“能人”一旦管不住手,问题就大了。这几年,乡村振兴强调“资金、人才、项目”下沉农村,钱多了,机会也多了,可监督没跟上,成了个“大漏斗”,腐败自然随之而来。

裴春亮的结局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能靠“能人治村”来托底,而是要靠制度化治理来扎根。权力集中就要监督加强,尤其是村务公开和财务透明。村里钱花哪了、项目怎么定的,得让老百姓一清二楚。关键是得把监督机制嵌入治理结构,而不是靠个人的“觉悟”或“良心”。

干部选拔也得变变思路,别一味追求“干成事”的能人,要把“清廉品质”摆在首位。你看裴春亮,当初那么能干,结果出事了,村民的信任和发展的成果都打了水漂。乡村振兴本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一旦权力失控,这份红利就会变成灾难。

裴春亮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他的倒台是个个人悲剧,但更是个警示:制度才是最可靠的治理抓手。没有刹车的权力,只会把发展带上翻车道。而不遏制基层腐败,乡村振兴的根基迟早会被掏空。

行文至此笔者想问:裴春亮们的故事为何一再上演?乡村振兴靠什么来让权力戴上紧箍咒,避免重蹈覆辙?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