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二虎守长安与北伐运动

2025-07-28 02:50 来源:知痕网 点击:

二虎守长安与北伐运动

1925年3月12日,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北京溘然长逝。国民党内部进行了多次人事重组,各个派系之间获得了初步的共识,拧成一股绳,一致认为应该先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才可以逐步推进社会建设。国民革命第一步,就是完成北伐运动。

二虎雕塑

按照孙中山的理论设计,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战略,而军政自然是第一位。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东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确定了进行北伐战争,打倒北洋军阀,将革命推向全国的总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初见成效,中国共产党人不弃前嫌,期间多次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全力支持广东国民政府开展北伐运动,结束纷争态势,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随着国民革命军投入战斗,北伐运动如火如荼,走入高热化。冯玉祥率领部分国民军,在北平南口等地受挫后,只能向绥远、甘肃一带退却,暂时蛰伏,避免锋芒。与此同时,河南国民二军岳维峻、李云龙(字虎臣)部被吴佩孚等部打散,退入陕西。各个地方军阀纵横捭阖,互相蚕食,大有问鼎天下、逐鹿中原之势。

西安军民

在诸多地方军阀中,刘镇华的镇嵩军是比较独特且战斗力不可小觑的一支。刘镇华拉拢了河南地方部分、豫西刀客和部分拉杆匪首,声势达到10万人。吴佩孚、张作霖见刘镇华可以利用,大加收买。

于是,刘镇华在1926年4月,被任命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率领部队西进潼关,号称8个师,围困西安达8个多月。身处古城西安的李虎臣、杨虎城部,合称二虎,浴血奋战,联合各方力量,抗击镇嵩军入陕。在冯玉祥等部支援下,取得了战略胜利,史称西安保卫战、二虎守长安。

杨虎城、李虎臣合兵一处,分为前线部队和外线支援部队。前线部队分为四个师,而外线作战旅团有胡景铨、候天相、耿庄、姚振乾、康振邦等部。刘镇华来势汹汹,二虎所部损失惨重,但坚守城池。4月份,正直青黄不接,战况极其惨烈。刘镇华先是占领了关东各县,骤然进驻西安。

杨虎城

力量对比差异过大,顿时人心惶惶。留守西安的诸多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杨虎城所部的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建制完整,武器充足。杨虎城、李虎臣在军事会议上制定了固守西安,策应北伐的总战略,坚决抵抗刘镇华进犯。所有在陕军队一律改为陕军,联络国民党,以“坚守长安,誓歼嵩匪,完成国民革命”为目标,大地振奋了士气。然而,吴佩孚、阎锡山、张作霖的大力支持,镇嵩军来势汹汹,陕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于刘镇华气势凶猛,李虎臣、杨虎城几乎每日都亲临一线,在西安广仁寺附近参与作战,鼓舞了作战官兵的斗志,为击破刘镇华打下了基础。刘镇华为了困住长安,四面围城,挖掘地道,破坏城墙,但被李虎臣、杨虎城的部署一次次击退。杨虎城制定埋伏战略,多次缴械偷袭先锋队。

革命公园

到了6月中旬,镇嵩军一度占领了南关小雁塔。李虎臣派亲信张明轩夺回阵地,带伤指挥,拉锯战、街巷战,最终夺回了小雁塔。青黄不接,城内粮食严重不足,李杨二人号召节约粮食,统一分配,解决了吃饭问题。缺乏弹药,将士们就使用冷兵器如大刀、长矛、弓箭,抵御镇嵩军。

民国西安

8月7日,身在外围的渭北陕军总指挥姚振乾和西北宿将冯玉祥,先后前来援助解围。当年11月份,西安保卫战获得了胜利。西安保卫战,实质上也策应了国民革命,是北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在民间口耳相传中,赞誉此次守城为二虎守长安,成为陕西人民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镇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