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025-10-29 04:49 来源:知痕网 点击: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们一直在探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种区别的划分,因为视角的不同并没有形成一致性意见。

从生理上来讲,人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人是动物的一个种类。从智力能力上来讲,人与动物也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人的智力高于动物而已。因此,制造工具和人具有幻想能力,也不能说成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也可以知道工具,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幻想能力。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正常人的时候,我们就能说出,这是一个人。说明人与动物是具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从小被狼养大、与狼共同生活,发出狼的嚎叫时,我们也会说“这是一个人”。但是,此时的“人”与我们头脑中“正常人”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我们潜意识里,已经把狼孩从“人”中剔除了。这个能把“狼孩”从潜意识里剔除的本质原因,就应该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换句话来说,一个为在人类群体社会中长大的“人”,可能就不能界定为“人”了。

在人类群体中长大的人,与不在人类群体中长大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找到了这个区别,就可以认为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形成了高于动物生理本能的价值观。

孟子认为人具有两面性,既与动物有相同之处,又与动物有差别。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说:“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而已,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了解事物的常态,明辨人伦的道理,因此顺着仁与义的要求去行动,而不是刻意要去实现仁与义。”

孟子认为,人天性属“善”,认为人生来就有四心,哪四心?这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用这四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认为,人不是直立行走的无毛动物,人具有思辨能力。认为,人可以知道义、守礼仪、懂仁义。

《元史察苏传》记载着察苏夫人张氏一段家训,说“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这句话自元代开始,成为明清至今评价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准。

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可以界定为人具有非生理需求的价值观。也就是,从原始人类开始用树叶挡住私处开始,人就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了。

狼孩之所以不能简单界定为人,就是这种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