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康熙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成就千秋大业

2025-07-31 10:14 来源:知痕网 点击:

康熙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成就千秋大业

1681年,康熙王朝经过十几年的平叛战争,平定了三藩。康熙在“此日方同万国欢”欣喜中,他又为台湾孤悬海外而焦虑着。收复台湾提上日程。

康熙画像

此前,1661年3月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后,第二年就英年早逝,反清复明大业遇挫。

明朝末年,国力衰败,兵备废弛,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乘机占领。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他的儿子郑经在其属下的拥立下自称为王,统兵反对郑成功,郑成功在病中受此打击,忧愤而死。

郑成功雕像

郑氏子孙自立为王,不受清政府管辖,所以郑氏政权一直是清政府安定东南沿海的最大障碍。康熙对其采用了围剿和安抚并用的策略,清政府先后派人与郑经进行了四次会谈,郑经自恃台湾易守难攻,坚持按朝鲜惯例称臣纳贡,但仍然自称是独立国家。

由于郑经没有回归大陆的诚意,康熙皇帝和平统一台湾的愿望未能实现。后来,清政府又与郑经进行了五次会谈,并写信给他:允许郑氏像朝鲜一样称臣纳贡,不削发易服,保持台湾的自主局面。但郑经认为当时的局势对自己有利,并不满足清政府做出的重大让步,又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占据沿海岛屿,由福建供应军饷……,和谈最终没有结果。

后来,康熙接受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决定乘台湾局势内乱时,用武力收复台湾。姚启圣与各路军队通力合作,大败郑军,同时全力贯彻康熙招抚台湾军民的谕旨,广贴告示,宣传保护沿海百姓,欢迎海上投诚人员,一反原总督对当地人不信任的主张,很快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先后有十多万军民归顺朝廷,清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置。同时,姚启圣还多次推荐郑成功旧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熟悉台湾一带的海路,善于水战,又非常勇敢。

当时朝中对收复台湾意见不一,施琅的子侄在郑氏军中任职,所以朝中对他出任提督更是众说纷纭。在这关键时刻,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大胆启用施琅并答应他派遣侍卫随征的请求。

施琅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调整兵力,训练水师,为了等待适当的战机,出师时间一拖再拖,转眼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一时群言四起,这期间,施琅与姚启圣又在进剿安排上意见不一,这时,又是康熙帝力排众议,答应了施琅请求授予他专征权,由他统领军队自行进剿的要求。得知施琅出任水师提督,台湾也加紧了备战,澎湖列岛尽管是台湾的门户,此前并未得到重视,得知清廷先取澎湖列岛的计划后,郑氏集团便派战将刘国轩率重兵把守,刘在此依险构筑堡垒,安放大炮,还将战船修整一新,派小艇巡视周围岛屿,郑给予刘国轩对副将以下官员先斩后奏的权力,刘国轩以加强防务为名,对百姓横征暴敛,恃威妄杀,使得人人自危。

所以表面上澎湖的防卫固若金汤,实则内部空虚,施琅对此了如指掌,并据此制定了进剿方案。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施琅率领两万多名清军分乘二百三十多艘战船,直捣澎湖。战斗从清晨直打到傍晚,战将蓝理的肠子都流出来了,稍加包扎,又投入战斗,施琅也不顾自己血流满面,仍指挥战斗。郑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刘国轩带着部分随从逃回了台湾,台湾的门户被打开,困守孤岛的郑氏集团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派人向清军送上降表,康熙帝权衡利弊,决定准其投降,并对他们加恩以安置。

帝王图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鼓乐声中登上台湾岛,郑氏子孙率属下列队恭迎,至此,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湾,施琅、姚启圣功不可没,但康熙皇帝知人善任,力排众议和对施琅的全力支持,实在值得称赞,向这些中华民族的英雄和伟大的政治家们致敬,愿台湾早日回归。

作者:久越久的酒 宫保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