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明朝抗倭名将陈璘

2025-07-31 10:25 来源:知痕网 点击:

明朝抗倭名将陈璘

陈璘(1543—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广东韶州翁源县龙田铺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抗倭将领。他参加了两次“抗倭援朝”,曾经率水师与日本水师决战露梁海,全歼日军,功居首位。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王子被俘,国王逃到义州。七月,汉城失守。于是,朝鲜派使者向大明朝廷求救,明朝廷任命陈璘为新建神机七营练勇参将,发兵四万“抗倭援朝”。随后其升任神枢右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署都督佥事(正二品)、充副总兵官,协守蓟镇。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陈璘以都督佥事、副总兵官身份,统管蓟、辽、保定、山东等地军事,负责防海御倭。(以上出自《明史·陈璘传》)

明军入朝后,在朝鲜军民的配合下,战事进展颇为顺利,先后收复平壤、开城。日军则节节败退,放弃王京,退守釜山。在此大好形势下,明朝却提出了所谓的“封贡和议”之策,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并向日本国纳贡。而丰臣秀吉也想借机积蓄力量,以便卷土重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双方达成议和协议,明朝派出的援朝部队大部撤回。朝廷将陈璘以原官调任福建南澳岛副总兵。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丰臣秀吉率五十万大军再次发动侵朝战争。经过四年的准备,兵强马壮的日本人将留守朝鲜的明朝军队,打得落荒而逃,撤退到国内。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二月,明朝廷决定起用陈璘为都督佥事(正二品)、御倭总兵,率领水军一万三千人、战舰五百余艘,再次出兵“抗倭援朝”。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日本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被迫撤兵。陈璘获知日军撤退情报后,决定在海上截击日军,切断日军退路。由此拉开了著名的“露梁海战”的序幕。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晨,日军先遣部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受到中朝联军水师的拦击,退路被截断。驻泗川、新城的日军舰队,由岛津义弘率领,于十八日夜向露梁海峡疾驶救援,中途与从南海开来之宗智义率领的舰队会合,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企图解小西行长之围。陈璘、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调整部署,决定在露梁以西海域,伏击日军舰队。

十一月十九日丑时,日军舰队进入露梁海明军伏击区,遭陈璘率部迎头痛击。日军舰队只得调头南下,又遭到已在此等候他们多时的朝鲜李舜臣舰队猛烈攻击,于是向北回师,又一头扎进了明军邓子龙所部伏击圈。中朝水师的800艘战船将日军的舰队团团围住,与日军在露梁海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战斗中,年逾七十的邓子龙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为救援朝鲜友军,他率200勇士,跳上朝鲜战舰救援,击毙日军无数。在激烈的混战中,邓子龙壮烈牺牲,朝鲜水师主将李舜臣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也不幸身中流弹而亡……惨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下午,并以明军获得完胜而告终。这次海战,日军战船几乎全部被击沉烧毁,日军死伤数以万计,给日军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这一战,对战后东北亚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战后论功,陈璘居首、刘綖第二,这是陈璘抗倭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陈璘卒于广东都督府任所,享年64岁,被封赠“太子太保”。

朝鲜人民为纪念陈璘“抗倭援朝”立下的卓越功勋,在陈璘消灭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时)建造了“陈璘别庙”,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万历皇帝还钦赐祠联:“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但自日本殖民朝鲜之后,原本供奉着陈璘、邓子龙等明军将领的首尔地区的关帝庙,却变成只供奉李舜臣。而当初陈璘为李舜臣向万历皇帝请赐的八件御赐品,如今被韩国奉为国宝,但却只口不提它的来源。

然而在韩国拍摄的露梁海战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此战的第一英雄却是配合作战的李舜臣,而陈璘却成了此战的配角甚至是一个坏人形象,如此污蔑,真是让逝者死不瞑目,后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