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从遭人唾弃到屡获认同,“仇富”到底是嫉妒,还是合理质疑?

2025-08-28 12:30 来源:知痕网 点击:

从遭人唾弃到屡获认同,“仇富”到底是嫉妒,还是合理质疑?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条“铁律”可谓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石,大众没有侵犯私有财产的权利,即使是这些财产的来源,并不光彩。

但在任何情境之中,大众都具有去批判财产所有者的权利,往常这种批判,往往被冠以“仇富”的名号。

当这种批判的权利被冠以“仇富”之后,一个因嫉妒而心生间隙的“小人”形象便跃然于纸面,似乎这种批判,不过是由嫉妒所引发的妒火。

但真的是这样吗?“仇富”在我看来,不过是资本对自有财产的一种保护,一种对批判者的污名化。

长久以来,任何对资本的质疑,都被“冠以”仇富的帽子,但如今,人们已经对此越来越不买账。

“仇富”

到底在仇什么?

提起仇富,便不得不将“仇富”的概念进行定义,以免将“仇富”这种行为本身,与那些极端行为产生联想,从而混淆了这个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仇富”并非是对“有钱人”的批判,而是对那些来路不正,为富不仁者的批判。

“仇富”也并不是恶意地损坏他人财产,而是对他人财产来源提出质疑,对这种为富不仁者道德层面的鄙夷。

明确了这点,我们也就具有思想上初步的统一性。

01 任何仇富都来源于嫉妒

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仇富”都是来源于嫉妒,嫉妒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本身其实不具有好坏之分。

如果动态地去看嫉妒这一心理行为,我们不免可以发现,许多时候社会、科技的进步本就是由嫉妒所推动的。

毕竟嫉妒在合理的尺度之内,不仅不会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可能成为自身行为的动力,推动自我不断成长。

任何人都体会过嫉妒的感觉,求学时期,我们不免会嫉妒那些长得帅、学习好的同学,但只要我们不会因为嫉妒而去攻击、污蔑对方,反而将这种嫉妒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那么嫉妒这种情感本身,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仇富”来自于对他人的嫉妒,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种嫉妒都是被隐藏在内心之中,作为一种追赶动力而存在的。

如果细心观察便可以发现,在几年前,虽然有人“仇富”但并不占据主流,并且“仇富”的个体,往往会遭到他人的鄙夷与耻笑。

可在近几年,“仇富”不仅不会遭到他人的鄙夷与嘲笑,反而会得到他人的认同,这又是为何?

02 仇富与分配息息相关

在前几年的互联网中,如果一个人发表对“有钱人”财富积累过程的质疑,表示:“公司的收益分配不公平,凭什么不给我更多的工资?”,无疑会遭到一群人的反击。

那时,人们往往以“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他的价值”、“想要更多工资之前想想你为公司带来多少价值”、“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多去读书”。

之所以“仇富”会遭到反击,其实并非是人们观点上的碰撞,而是人们利益上的碰撞,这听起来很难理解,其实不然。

如果一个人在公司中具有一定升职、加薪的可能,他在可以看到希望的前提下,自然要维护自身所处的现状。

或者说,一个人在当时的现状之中,具有了升职、加薪的可能,那么他自然会认为,那些抱怨的人,是源自于自身的不努力与不满足。

本质上,这是一群人的利益与另一群人利益的碰撞,一群人想要维持现状,一群人想要改变现状。

在前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实隐藏了一些矛盾,在互联网中具有发言权、话语权的人,往往是具有一定财富能力、亦或是参与到互联网行业之中的个体。

对于这群人来说,他们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自身的收入、地位也在不断水涨船高,也就不免瞧不起那些抱怨的人。

但话语权正在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体拥有了发声渠道、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之中,这种对现状维护的声音,逐渐熄灭。

并且在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原有的维护者也逐渐转化为希望改变企业分配现状的人,因此,近几年“仇富”的呼声,愈发强烈。

而除此之外,其实还有着两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主动仇富

还是被动仇富?

仇富在近几年之所以被越来越多地提起与支持,其实在我看来,还有着两个关键的影响因素,而这两个影响因素,则是来自于财富的拥有者本身。

资本的真实面目在近几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清,或许在这里用资本的概念并不准确,我们便将资本,认作是拥有巨量财富的民营大型企业即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可以从发展中获利,即使是公司分配的再不均,随着蛋糕的做大,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但随着市场被逐渐蚕食,蛋糕的总量开始固定,分配的问题也就愈发明显,而在人们正要质疑分配的合理性时,资本却在进一步的蚕食现有的分配机制。

这无疑造就了更多的“仇富者”。

01 为富者的“恶行”

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企业的老板,以严苛的方式要求员工进行高强度的生产,但同样将所获得的收益,尽数分配给员工,那么员工是否会“仇富”?我认为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仇富”与为富者本身的“恶性”自然不无关联,许多企业的所有者,在赚取到大量财富的同时,还在尽可能的压榨着员工仅有的薪资。

这其中的案例与新闻比比皆是,我也无需赘述,如果说行为本身是令人厌恶的,那么话语则是彻底激怒大众的关键因素。

“懒惰”,这句话被许多企业的所有者挂在嘴边,员工只要没有按照他的意愿高强度劳动,则不免被冠以“懒惰”的名号。

而“懒惰”,我认为是对劳动者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因为这两个字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

这种从劳动者身上赚取着剩余价值,并且冠以“劳动者”污名的行为,也就不免让劳动者产生“仇富”的心理。

02 为富者的逼迫

另一个关键因素,我认为则更为难以接受,那便是资本对社会行业的垄断打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上升的渠道。

以往,社会中存在许多的低成本创业可能,一名员工通过几年时间的积累,便可以参与到创业之中,从而实现人生的逆袭。

但如今,这种低成本创业的可能在不断减少,随着资本对市场的垄断,创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可能性。

如果说,资本仅仅是对那些高端市场进行垄断,那么这或许可以称为有钱人的内部倾轧,但资本却将触角,触及到越来越多的低端市场。

水果、蔬菜、饭店甚至是小吃店,都有着资本蔓延的身影,而这种蔓延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逼迫行为。

所谓的逼迫,便是尽可能地削减市场中存在的低端创业岗位,在进一步收拢财富的同时,减少员工创业的可能性,从而使自己可以剥夺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步入社会的那一刻开始便失去了晋升的可能性,他又如何不会产生“仇富”的思想?

“仇富”来自于

生存威胁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仇富”,因为在资本的蔓延之下,人们似乎越来越失去实现人生逆袭的可能。

因此,在当今的互联网中,表达对企业利益分配的质疑,质疑企业所有者的收入,质疑企业所有者的管理理念,并不会遭到他人的鄙夷与耻笑,反而会收获无数的认同。

我认为,任何事物的改变,首先需要的便是思想上的一致性,也就是当大部分人认识到这其中隐藏的危险,也就迎来了改变的契机。

那么,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威胁?

坐在办公桌旁过度劳累的女医生overworked female doctor sitting

01 生存环境的进一步压缩

如果我们从社会的总体上来看,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止步不前,使得全社会的财富并没有明显的总量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赚取的每一分钱,其实都是从他人手上得来的,而我们所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也最终会流转到他人手中。

可在这种流转、赚取的过程中,资本很容易通过消费主义,来使自己收拢更多的资本,而更多的资本,也可以使他们进一步的蔓延到更多的领域。

个体与资本之间对利润的争夺,毫无疑问是处于下风的,而在这种下风之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资本所占据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而个体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的进一步压缩。

生存环境被压缩,使得个体很可能会失去选择权。

02 个体选择权的丧失

选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关键的生活要素,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失去了选择的权利,那么他则不得不按照支配者的要求行事。

那么,如果个体生存环境被不断的压缩,个体生活质量不断的下降,资本也就在劳资市场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毕竟如果连基本的生存质量都无法满足,也就没有人会去追寻生存、追求梦想、追求舒适,社会整体来说,则愈发的内卷化。

资本只需要抛出一丁点的蝇头小利,便可以让一个人以996,甚至是007的形式工作,而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不仅积压了那些小创业者的生存环境,也使资本的财富积累得到提速。

生存环境自然也就不断地恶化,人们能接受更低的薪资、更高的工作时长,最终被资本完全的掌控。

成为不知疲倦的工作机器。

仇富,并非是源自于对财富本身的仇视,而是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均、为富者恶性的仇视,这种仇视,只要在合理的尺度之内,便可以成为推动企业分配制度变化的动力,使得社会整体获得更高的稳定性。

以往,为富者将“仇富”作为一种“污名化”的手段,希望借此来躲避任何对其财富来源的质疑,诚然这种手段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不小的效果。

但如今随着为富者对个体生存环境的压缩,这种“污名化”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同,也意味着,个体越来越看清了资本的真相。

真相既然已经被看清,改变自然也就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