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甲午战争中国有无获胜的可能

2025-09-08 14:11 来源:知痕网 点击:

甲午战争中国有无获胜的可能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在当时包括西方人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认为日本将会被经历过洋务运动的大清帝国彻底摧毁,但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清朝惨败,被迫签订了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也使得中华民族从“同光中兴”的幻觉中跌入万丈深渊。

关于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教科书上的说法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当时国力和军队人数远超日本,装备各有优劣的情况下仍然战败。这样的说法未免太过笼统。在我看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战败是必然的,但是中国战败却有很大的偶然性。换句话说,甲午战争其实是一场本不该败的战争。清政府和李鸿章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第一个失误便是外交失利,朝鲜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清朝理应对朝鲜负有外交责任,这是国际潜规则,即“藩属国无外交”,可当朝鲜与日本发生冲突时,伊藤博文找到李鸿章时,李鸿章说“不干涉朝鲜外交”。此时日方就把朝鲜当作自主国家,并与清签订协议,即《天津会议专条》。正式将日本上升与清朝对等的高度。条约规定,清朝或者日本无论哪一方想要派兵到朝鲜,必须征得对方同意。

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执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而这便是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隐患。

第二个失误是犹豫不决,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都出兵朝鲜。起义被平定后,中日商议共同撤兵。日本虽然同意商议撤军事宜,但却只明修栈道,暗中不断向朝鲜增兵。李鸿章未觉察到日本侵略野心,对其仍抱有幻想,遂既不增兵,也不积极备战,致使在朝日军人数超过清军并逐渐掌握主动权。在日本蓄谋已久,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李鸿章仍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曾建议趁日军立足未稳,直捣汉城,李鸿章不予采纳。丁汝昌提出帅北洋水师先发制人截击敌舰和运兵船,也被李鸿章拒绝。最终日海陆军都完成集结,战机已失。

第三个失误是用人不当,叶志超是李鸿章的旧部和老乡,但多年来纸醉金迷的生活已使他失去斗志。李鸿章却任命他为入朝清军主帅。日军16000人围攻平壤,清军15000人在左宝贵,聂士成等出色将领指挥下修筑堡垒,坚守城池,履用克虏伯炮轰击日军,使日军伤亡惨重。清军以逸待劳,补给充足,占据地利优势。而日军劳师远征,补给不足。在日军补给即将耗尽,清军只需坚守就可获胜的时候,主帅叶志超已被日军的强悍吓破胆,挂起白旗诈降,随后连夜狂奔五百里,逃回中国。战场主动权及大量辎重皆为日军所得。战争的天平也开始向日本倾斜。

第四个失误是缺乏长远详细的抗战计划,日本可谓是蓄谋已久,战前所做方案十分详尽。例如其中包括在海战中获胜之后因怎样继续进攻,如果打平手因怎样继续战争,一旦失败应如何防卫本土。而清朝战略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在日军已登陆中国本土时不知如何防御及拱卫京师,不知是否应该迁都;在北洋舰队被困在威海时,日本声东击西做出攻击烟台的假象,山东巡抚李秉衡一时不知是否应该派兵救援,一再迟疑,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五个也是最大的失误是畏敌如虎,完全屈服。甲午战争后期日本海军已经完全掌握了制海权,陆军也已侵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但清朝仍可凭借中国庞大的战略纵深迁都与日本打持久战,像后来的国民政府一样。况且甲午战争时日本的国力远不如抗日战争时,抗战时期日本国力远超中国,而甲午战争时中国国力远超日本,战争后期日本国力已经快要耗尽。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提出“但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近得探报,倭新卒从以老弱充数,饷亦不继。在我只须坚忍苦战,否则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奴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心势穷,彼将自为转环之计。”湖广总督张之洞主张迁都再战,他说:“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湖广总督张之洞主张迁都再战,他说:“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就连在前线吃了败仗的将领,也摩拳擦掌,意欲再战。辽东前线主将宋庆致电清廷:“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这里可以参照一下日俄战争后的俄国,俄国战败后日本要求其赔款,但沙皇强硬的表示“要钱没有,不服再战”。当时日本虽然获胜,但被战争拖的国库空虚,军队疲惫,摄于俄国可怕的战略纵深更不敢侵入俄国广阔本土。可惜甲午战时清朝统治者抗战的信心已经被战场上的屡战屡败和日本的恐吓彻底击垮,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完全被吓破胆,派李鸿章赴日谈判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华民族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国防大学的戴旭教授有个戴式公式:军事能力+决心=和平

清朝最终战败不是因为军队完全没有可战之力,而是因为没有坚决捍卫国土,抵制侵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