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白夜破晓》首播口碑出炉,看了4集后,我要说:烂不是没有原因

2025-10-18 02:08 来源:知痕网 点击:

《白夜破晓》首播口碑出炉,看了4集后,我要说:烂不是没有原因

导语

近年来刑侦剧在国内电视圈中异军突起,虽然这个细分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

十年前,刑侦剧似乎还是一片撒养在土地上的野种,虽处于潜在的岩土层中,但还没发芽生长。

但时至今日,刑侦剧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存在,出圈现象屡见不鲜。

这趋势的受益者之一,就是潘粤明主演的《白夜追凶》。

作为国内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悬疑刑侦剧,《白夜追凶》在2017年迎来大涨之后,续集自然是势不可挡的。

第二季的故事情节问题。

于是,2023年,《白夜追凶》正式官宣第二季——《白夜破晓》。

第一季凭借极高的悬疑程度和一波三折的剧情让人完全不能松懈下来,紧紧追随剧情发展步伐,连气都不敢喘,第二季又将悬疑的细线编织得更密,更复杂,观众是不是又要担心一不小心就踩到了狗尾巴,笑声和血压同时爆发?

可惜,《白夜破晓》一改第一季的紧张气氛,开篇的“殡仪馆逃尸案”就将观众的期待压到了冰点。

作为第一集来讲,这是第一季中没出现过的情节,因此观众十分期待。

视频加载中...

然而事实却是,第一集就为了在第一季中没出现的科幻元素而进行的剧情塑造,最终还是以白夜执法局中二病发作的表现为主线。

你以为第一集还会有第一季那种吸引法医大人的情节吗?

错!

第一集只是一个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情节,白夜执法局为加班的法医大人送来宵夜,半路上却碰到咕咚一声地上掉下了一具尸体。

而且这具尸体居然是已经在前几天被抬走的尸体,这下就让自以为很洁身自好的法医大人更忐忑不安了。

他身上的小尴尬不过有人注意到了,然而小尴尬们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默。

等法医大人反应过来之后,他立刻就打算让小尴尬们躲到安乐病房里藏起来,然而这时尸体又再一次咕咚落下,原来还有一具尸体。

这开局就给人一种一夜之间警方就铲了半个城的感觉。

此时民间的种种传言都冒了出来,比如民间传言“死人肉补人”就被下饭的时候提到了。

一开始好好的科普一下尸体和灵魂的关系,结果发展到最后变成了,哎呀,反正得不到的就破坏了,那些东西别让别人碰!

第一集成功引入科幻元素了,但就没有为它们设定好合理性了吗?

然而后面剧情并没有交代这件事情,只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人证物证俱灭,但逃尸案最终还是得到了“大团圆结局”——原来是长得神似的双胞胎为了保护姐姐而动了假尸体,这么简单的一个解释就给解决了,难怪连台词都没留!

除了双胞胎,他们还请了当时的殡仪馆老主任出来作证,但这个证就不是考虑双胞胎神似的问题了,而是考虑到活人和死人神似的可能性。

可能活着的老主任和当时已经死了的主任长得神似,这样的话,双胞胎+活人=双胞胎组合,双胞胎组合就大大提高了人证的可信度。

然而,在这一切都经历了物证被处理掉后未能实现大团圆结局的时候,局长一句“让他们死了”就让这个大团圆结局成真了。

原来,本来两人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姐姐不被冤判死刑,没想到因为事情没处理好,他们两个都死了……

这就是第一集的内容了,最终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死让逃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成为未解之谜。

第二集直接上悬疑惊悚片模式,画面从温馨的灯光色变为冷淡的白色,轻柔的背景音乐变成了惊悚刺激的背景音乐。

大人们都被吵到,鬼影消失,他们生气还要你们就解释一下!

随便捏一捏就有点问题。

一开始以为拍摄手法用上了问题,但这并不能掩盖大团圆结局的剧情硬伤。

众所周知,导演在设计场景、调动演员、剪辑节奏时所采用的手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悬疑剧中,导演往往会通过对镜头的运用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借助手法来突出关键细节,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更加专注于重要信息,从而增加了悬疑感。

然而,导演如果对镜头的运用不够精准,或者手法不够高超,就可能导致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不重要的细节上,而忽视了真正悬疑的核心要素。

这时手法不仅只能算是有点问题,更是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剧情的悬疑性和叙事的连贯性。

因此,导演在悬疑剧的拍摄中,除了手法要高超,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抓住观众的心理,从而让悬疑感得以最大化。

然而,第二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开始的时候,法医大人和局长在办公室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争吵过程中,失踪的尸体的主人突然出现,旁白然后尸体突然消失。

这一幕就让人觉得导演和演员都没有什么用心,一点小细节都能传达出大意图,然而,后面的发展的确更让人觉得无聊了。

众人齐心协力,还不上半天就找到了尸体——它在一个寻找尸体的人嘴里。

你以为这就是悬疑剧的悬疑性吗?

不,这是悬疑剧的反面,悬疑性低到了极点!

然而更让人生气的是,局长没有这尸体的情况下都能想到尸体在他嘴里,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转身就跑去找主任要尸体。

这里你还不能怪法医大人说主任长得像主任!

别说法医大人了,观众也对这件事感到意外。

因为主任和尸体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联系,并且第二集已经有了其他显著关联,这种行为就非常牵强了。

可即使我们假设主任和尸体之间还是有所关联的,既然主任和尸体之间还要有显著的联系,那么更不能接受的是,主任居然就藏在局长回头跑去找主任之后找到了,很快就找到了尸体!

这件事不仅显得局长和主任之间关系暧昧不清,也让观众觉得局长撒谎的解释十分牵强。

然而问题不仅仅在于局长情节中引入的证明悬疑性极低的“他从昏迷中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主任”,更在于一开始局长根本没有主任的情况也被完美解释了。

这就更说明导演决定这些情节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性因素。

首先,因为不知道人体解剖时间太长了,他就决定免费为法医大人提供解剖尸体的机会,这种人才能产生想要证明主任和尸体有显著联系的想法。

其次,出门的时候还回头看看,终于看到了和在第三层楼聊了十分钟的主任在电梯口的样子,赶紧转身了,这种人……恐怕在现实生活中难找到!

《白夜追凶》和《白夜破晓》的角色对比。

说到角色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法医大人的位置。

在第一季中,法医大人被归类为“不杀人,只解剖尸体”类型的角色,但在第二季中,法医大人被贬低为仅仅一个“帮忙找出尸体的角色”。

这种转变不仅使角色失去了在第一季中所展现的悬疑和惊悚元素,还使角色本身缺乏吸引力,成为简单平凡的存在。

与第一季中的角色相比,第二季的角色不仅在行动上缺乏紧迫感,甚至连逃亡都显得悠闲自得。

法医大人面对机会时的平静态度以及他对事件的冷漠反应,使人怀疑他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故事情节的投入程度,不禁让人感到他在演戏时是否连自己的情绪也难以调动。

同时,王龙正在剧中扮演的角色也遭到了观众的质疑。

他在剧中表现出来的平淡无力,并没有给角色注入任何情感或深度,让人难以认同他的定位和动机。

与之相对的是,潘粤明在《白夜追凶》中的演出,不仅充满热忱和投入,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他在角色中的挣扎和内心的煎熬。

除了角色演出的问题,第二季的剧情也大大减弱了紧凑感。

第一季中的案件紧凑而逻辑严密,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剧情发展,而第二季则显得拖沓和离题。

剧情中的许多环节都与案件无关,仿佛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情节显得松散而无趣。

观众很难对这些无关紧要的情节产生兴趣,相反,他们更希望能尽快看到真正的案件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白夜破晓》在多方面都不如前作,让观众感到失望。

尽管可能制片人为了迎合新时代的需求而尝试了新的元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给人一种“水剧”的感觉。

观众更希望看到充满悬疑和逻辑性的发展,而不是稀松平常的情节。

尽管《白夜破晓》可能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整体来看,这部剧不仅没有达到第一季的高度,反而在许多方面都大大低于了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