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消失的百年普爱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建筑遗产

2025-07-22 12:13 来源:知痕网 点击:

消失的百年普爱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建筑遗产

普爱医院,是武汉最早的西医院,1861年。英国循道会传教士郭修理来汉口传教,在汉正街大通巷附近建立基督教救世堂。1864年(清同治三年),应郭修理请求,英国循道会派传教医生费•波特•史密斯(Dr.F.Porter.Smith)中文名施维善来汉口,当年5月25日,施维善来汉后的第八天,即在汉正街金庭公店附近租得民房行医,称危斯理会医院。为吸引中国病患者就医,施氏取“普天同庆回天手,爱物长存造物心”之意,为医院定名为普爱医院(Wesleyan Mis-sion Hodge Memorial Hospital),医院开办时,租房两间,设病床8张。

随着病人增多,1866年4月27日,施维善筹资在汉正街西段南侧靠汉江边的彭家巷旁建造一幢西式楼房,设两间男病室,置床12张;两间女病室,置床8张。这栋房屋,是英国教会在中国中部修建最早的第一栋正规医院楼。1867年7月1日至1868年6月30日,医院一年内男门诊4.295人次,女门诊2.270人次,男女住所病人96人。1870年12月,施维善因病回国,次年,由英国人哈启接替,直至1875年哈启返英后,因无医生,医院停办达10年之久。

1887年,英国方面派何福善医生来汉重建医院。1888年,该院正式创设女院部,设病床40张,专门收治妇科病人。4年后,又在女院部对面另建男院部,设床30张,其后,男、女两部经多次扩建,1902年建成手术室、化验室及分科病室。1901年何福善逝世,后相继有濮福华、戴尽心、贝福臻来汉负责医院工作。1926年,在全国反帝反教高潮中,普爱医院为缓和中国人情绪,将院长一职首次让与该院中国医师江虎臣。1921年医院开展泌尿系疾病治疗,1931年开展脓胸治疗,1939年发展到男院部病床80张,女院部病床30张。

1951年3月,普爱医院与筹建中的“武汉工人医院”联合,组成“联合医院”;1953年由人民政府全部接管,改称“武汉市第二工人医院”,1958年改称“武汉市第四医院”。

20世纪80~ 90年代,随着普爱医院门诊、住院量增大,北院相继拆掉了英国人主持时期建造的住院部、手术室、化验室等旧楼,盖起了新院区大楼。原两层门诊部大楼经过整修改作食堂,保存了楼顶的小钟楼。

北院改造后,普爱医院南院的老房子一直作为职工宿舍、食堂使用。普爱医院南院为汉正街473号,2005年,南院开始拆迁,但是,由于武汉媒体相继发出报道,认为南院建筑属于现存不可多得的武汉医院发展史遗产,使得拆迁方一度停止拆迁行动达数年之久,其间,拆迁方还专门对南院大院内的一棵120多年英桐搭起架子予以保护。但是到了2009年,南院建筑最终还是被悉数拆除。

费•波特•史密斯(施维善)、普爱医院创始人,英汤顿危斯理学院毕业,1864年5月在汉口行医,1881年病故

普爱医院第二任英籍院长:哈启

江虎臣,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1926-1957年任普爱医院院长,1962年元月因病逝世,享年79岁

1861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汉口汉正街大通巷附近修建的救世堂

1866年4月27日,施维善筹资在汉正街建造普爱南院,为英、中式风格,是当年中国中部地区第一座正规医院楼

1902年,普爱医院北院建成住院部、手术室、化验室等,医疗设施日臻完备,图为英式医院建筑,北院一号楼

普爱医院北院大门,拍摄于1949—1951年3月之间

1951年3月,普爱医院武汉工人医院组成“联合医院”,后改称“武汉市第二工人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

普爱医院南院大门,拍摄于20世纪1970年代为,中西合璧形式

从北院住院部楼顶俯瞰院区,有小型钟楼的两层楼房为医院门诊部,现为医院食堂,为唯一保存的老建筑

普爱医院和英国伦敦会主办的仁济医院一起创办的“普仁护士学校”

20世纪90年代,普爱医院北院二号楼附楼开始拆除

2005年1月1日的普爱南院,楼顶部的八角亭已被拆除

普爱南院后半部的两层洋房,原为老院办公楼,拍摄于2005年1月,当时拆除了一半,停了四年,最终全部拆除

1870年南院栽种的两颗英桐之一,为城市历史及自然景物的见证,2005年拆迁暂停时搭起支撑架,2009年最终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