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东北振兴近20年,为何难以振兴?国企私改工人下岗心寒?重在此举

2025-08-28 12:59 来源:知痕网 点击:

东北振兴近20年,为何难以振兴?国企私改工人下岗心寒?重在此举

#头条创作挑战赛##2月财经新势力#

原创首发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经济曾风光无限,但是后来却陷入了困境,东北振兴近20年,为何难以振兴?是否与国企改革缓慢,90年代国企私改,工人下岗心寒有关?到底该如何振兴?

东北经济为何没落

对于东北振兴,我有独特的见解!而东北振兴要从东北为何没落讲起。

之前我们谈到地区差异的时候,提到了东北近些年的衰落,我是东北人,比较了解东北的经济情况。

沈阳在计划经济时期应该说是中国第四大城市,而且是工业重镇,但现在沈阳大概落到30几名,不可同日而语焉。

当然东北不仅有沈阳,还有北边的哈尔滨、齐齐哈尔,中间的长春、吉林、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一直到大连,都有比较强大的工业。

但如今整个东北三省的GDP5.8万亿元,其中,辽宁省GDP为2.9万亿元,黑龙江省GDP为1.59万亿元,吉林省GDP为1.31万亿元。

三省之和,5.8万亿,不及经济大省广东近13万亿的一半。三个省加总基本和河南、四川、湖北、福建等在5万多亿、6万多亿的水平相当。

确实可以看出,东北的经济没落了!

其实,我们知道的东北优势不止前面讲得重工业,东北还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从粮食到木材,到煤炭到石油,以及各种包括铁矿石和其他有色金属、非有色金属都非常丰富。

再就是东北开发的基础非常雄厚,建国之前就有相应的开发,包括苏联的建设和日本的建设等,这个大家都清楚。

当时东北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鞍山钢铁、抚顺煤炭、吉林的水力发电站、沈阳的机械和军火、大连和哈尔滨的纺织食品等。

而建国后,东北作为国家长子,中国重工业基地,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工业龙头,在国家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也非常重视东北,经济曾非常辉煌。

比如交通网,在建国初期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中国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大项目,相当多都在东北,是重工业,为东北后来的发展,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里,其中56项都在东北。

几个“156项工程”改造后,东北形成冶金、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的重工业生产格局。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东北一直是很辉煌的,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完全不同,我们之前谈到了南方振兴,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外资的引进,华侨资本的力量等等,而这方面,东北明显落后了。

当然,这也是国家工业战略的转移,从重工业变成以轻工业为主导。

于是,政策向有轻工业优势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转移,慢慢的,轻工业成为中国经济新支柱,东北的地位也被取代。

其实,在改革开放后,还有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市场经济开启,部分国营企业、国营厂子倒闭。

东北大批国有企业的职工下岗,这些工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企业改制甚至私化使得他们满心为集体为大厂奉献的精神被伤害,这种信念和信仰的丢失或许是东北衰退和难以振兴一个重要因素。

而东北的国企又因为长期的固化,思想根深蒂固,改革缓慢,市场经济难以发展。

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东北的营商环境不好,难以吸引投资。

此后,东北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常年不景气,就业机会少,人才流失,至此,东北经济就一蹶不振。

虽然东北振兴已经喊了近20年,但是依然效果不佳。

东北振兴近20年,为何难以振兴

振兴东北已经提出20年了,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为何就是难以振兴呢?

东北振兴的政策包括振兴五大行业等,比如东北的制药、粮食都等,有很好的实力和基础,当然还有很多机器制造,造船。

比如说大连造船厂可以造航母,长春机车厂可以造高铁,沈飞可以造战斗机等等。

但即便如此,振兴东北似乎就成了一种口号,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这与前面我们说的90年代东北国企改制,国企工人下岗,导致国企工人失落和失去信心有关。

我作为一个东北人,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一块做一个重点的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东北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了,重工业基地,全国的工业大多在东北,东北不但为全国贡献了工业,还贡献了粮食、木材、石油、钢铁、煤炭等。

可以说,从1949年到1980年,东北一直在为国家做贡献,东北也支援建设全国各地。

比如,大庆铁人精神,当时,工人阶级地位也是很高的!可以说,东北及东北工作人员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能被忽视的。

再就到了90年代国企改制这件事,国企改制也一定的原因,部分国有企业效率低,人浮于事,内耗大,产供销各环节容易出现不洁问题,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很多国营厂最后可能处于亏损的边缘。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了国企改制。

但是改制确实也出现了问题,就是导致工人成为最大的受伤群体。

很多工人对国营大厂的感情是全身心投入的,很多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强,就是为了建设好国家,有的全家几代人都在一个厂子。

但是改制让这些人下岗,这些人我们说了,还有一些从全国各地去的建设人员,很多工人都是有技术的,学历也是不错的,当时东北的高校也是很多的,这样一来,引以为傲的工人解阶级有了种被抛弃的感觉。

有些人为了生活留了下来,但收入大打折扣,红利被少数人拿走,失落感是很大的,其中,也不乏我认识的一些朋友。

没有了工人阶级立场和地位,严重制约和打击了工人主人翁精神和工作热情积极性。

以前,东北是哪里有大厂,有建设,可能才有人,有城市,而国企改制后,没有了向心力的东北国企大厂,这就使得很多原本围绕国企大厂形成的小镇城市出现瓦解和落寞。

由于这种变革,使得东北的很多人才不知所措和外流,人才流失和人才信心缺失,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是致命性的。

很多人反馈,已经再没信心搞建设了!

当然,这些因素不是单一的,国企确实出现了问题,进行改制的。

而东北国营企业特别多,受计划经济影响深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较慢,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民营经济开始的初期,很多国民从最卑微地小事干起,比如江浙一些企业主是从鸡毛换糖、编席修鞋起家。

但东北国营企业众多,工人已经习惯了以前的生活,生活相对安逸,也是有学历有技术的人,他们很难再去做些卑微的小事,所以,这得客观来看。

最后,东北人才流失,陷入了资源枯竭,资源诅咒当中,再谈振兴,没有人才,谈何容易。

而且,东北气候严寒,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大家还能留在东北,但经济没有吸引力的时候,人才流失会更严重。

再就是很多东北人反馈,改革开放后,优惠政策向东北从未倾斜过,由于地处内陆,发展机会更少。其实这些都是原因。

所以,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更透彻些,北上广深为何发展得好,人才为何愿意去,甚至人才已经很多了,还有抢人政策,人才,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东北振兴,重在此举

东北振兴,是不容易,但是用对方法,或许也能见效!

对于东北振兴,我有独到的见解!

东北面积太大,人口太多,一般的撒胡椒面式的政策很难奏效。

因此我个人建议重点开发辽西走廊,就是从鞍山、营口到山海关,以及进入河北的秦皇岛、唐山这一带,中间有葫芦岛,有锦州,这是东北最靠南边,靠渤海的一个狭长地带,非常有优势。

一是交通便利,另一个是有相应的城市群与河北省接壤,工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

加上这当中有港口、营口,然后紧接着就是大连那边,天津、秦皇岛都是非常好的港口。

从气候、地理条件、运输到人力资源等等,如果集中东北三省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基础。

当然也可以广泛的向全世界,全国各地也都可以来招商引资,进行投资,我相信集中在这个地带进行发展,形成一个工业地带,是比较有希望的。

我个人对这样一个方案比较有信心,建设起来后,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人才的问题。

我们有统计辽宁省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全中国比例上一直都是最高的,所以如何利用人力资源也非常重要。

其实,东北人到南方,不只是经商,到外边打工的也很多,这当中有很多有技术的人。

如果再从外边招来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产业,聚集这样一个发展地带,特别是与京津冀连成一片,那么,就能吸引人才回归,也能留住人才,振兴东北就有望!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东北的国企及民企的问题。

很多人都在说继续对东北国企进行改革,因为国有企业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使得东北经济和社会缺乏效率和活力。

包括有专家提议,振兴东北要从国企改革入手,所以,,振兴东北是不是一定要从国际改革入手?如果不是,是不是就不可能了?

我认为,国企改革没问题,但是发展民营经济可能是东北的重中之重!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不应该把东北定位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其实东北是多样化的,农业也非常有潜力,是中国重要的粮仓,同时各个领域都相对有基础,轻工业也是需要发展的。

因此,我认为振兴东北更重要的是地方职能转变,如何变成服务型,以及搞活民营经济,可能是振兴东北更为重要和迫切的。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

至于国企的某些问题,思想上确实需要一定时间,只要思路正确,转变思维方式,一定会有机会发展的!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