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痕网 > 杂谈 > 正文

​在西北称王数百年的“马家军”是如何诞生的?

2025-08-28 13:01 来源:知痕网 点击:

在西北称王数百年的“马家军”是如何诞生的?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我国西北广袍大地上,曾经有一个名叫马占鳌的人物,从一个普通的阿訇到叛军首领,再到被清廷重用的将领,可以说马占鳌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而他的后代们更是成为了西北最大的军阀——马家军。

1936年底,我国红军第四方面军途经河西走廊,试图打通与苏俄的联络,然而谁也没想到马家军竟然对我国红军展开了攻击,导致我国红军牺牲7000多名先烈,被俘后遭残害人数更是达5000多人。

面对马家军这不可饶恕的罪行,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对马家军进行了清剿。

这个持续了数百年的“马家恶霸”,终于迎来了覆灭。

那么马家军的前身是谁?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这还要从这个叛军首领——马占鳌说起。

一、马占鳌:从阿訇到叛军领袖

在同治年间的西北,一场席卷各地的回民动乱地展开。这场回民动乱中,一个叫马占鳌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叛军的重要领袖。

马占鳌早年在西安求学,钻研经典,当时的河州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同治二年(1863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动乱。

马占鳌凭借其领导才能,很快成为叛乱军的核心人物,他带领叛乱军首先围攻了狄道州城。

10月8日夜,趁着漆黑的夜色,他带领的一支精锐部队悄悄接近了狄道城南门。扑向守城的清军,很快就杀散了守兵,打开了城门,让大队人马涌入城中。

城中的署知州屠旭初和都司陆陞在绝望中选择了慷慨赴死,1864年元旦,马占鳌带领叛军一举突入河州。众望所归之下,马占鳌被推举为主帅。

不久后,他果断决定打通河湟通道,与西宁回军首领马桂源取得联络。

在1月的一次攻城战中,马占鳌亲自带头攀上城墙,被清军击退,匆忙之中,他的亲弟弟在这次战斗中被清军烧死。

于是,马占鳌带领叛军对河州城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围困。这期间,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交锋。叛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清军凭借城墙的防御和充足的物资,顽强地坚守着。

遗憾的是,1864年10月31日,叛军还是攻破了河州城。叛军冲入城中,展开了疯狂的搜捕和屠杀。清军将领守备郭升等人被杀,未能逃脱的兵勇也被斩杀殆尽。

马占鳌为了发泄丧弟之痛,更是下令纵兵烧杀抢掠。据记载,这场混乱中有超过一万名河州百姓惨遭杀害。这血腥的一幕,成为这场动乱中最为黑暗的篇章之一。

二、从反清到降清:马占鳌的转折

同治十年(1871年),清军在攻破金积堡后,向河州发起了猛烈进攻。双方在太子寺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当时,清军正值年关,军营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在夜晚马占鳌带领精锐部队悄悄潜入了清军营地。他们利用夜色的掩护,在清军阵地间构建了三座堡垒。

当清军发现这些堡垒时,顿时陷入了慌乱。等清军组织兵力发起猛攻,试图夺回失地时已经为时已晚。在混战中,清军主帅提督傅先宗不幸阵亡,军心顿时大乱。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清军损失惨重,指挥官徐文秀等多名将领战死沙场。但此时马占鳌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向清廷投降。

就这样,马占鳌亲自来到清军大营,向左宗棠请降。左宗棠将军作为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军事将领,他敏锐地看出了马占鳌的才能。

于是左公的推荐下,清廷接受了马占鳌的投降,并授予他管带的职位。投降后的马占鳌一反常态,他积极协助清军围剿其他反清力量,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三、马家军的崛起:从地方势力到割据军阀

随着马占鳌投降清廷,马家在西北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扩大。然而,真正将马家推向西北统治者地位的,却是马占鳌的部将们和他们的后人。

在马占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后,他的两个重要部将马海宴和马千龄的后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分别在青海和宁夏扎根,逐渐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被称为"青马"和"宁马"。

马海宴的孙子马步芳在青海建立了强大的军事集团。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手段,逐步控制了青海全境。

马步芳善于利用各种小手段,在青海建立了一个半独立的政权。他不仅在军事上独立于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与此同时,马千龄的后人马鸿宾和马鸿逵则在宁夏崛起。马鸿宾以军事才能著称,马鸿逵则更擅长政治运作,他通过与国民政府周旋,保持了宁夏相对独立的地位,并逐步控制了宁夏地区。

就这样,马家军从一个地方性的军事力量,发展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他们控制的地区虽然地处西北边陲,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实力,在当时的全国局势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过,马家军的统治方式却令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他们压榨民众、滥用职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他们也常常利用民族矛盾和宗教差异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的社会矛盾。

1936年底,我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长征途中进入河西走廊。马家军却对我国红军采取了敌对态度,阻挠红军的西进。

双方爆发战役,我国红军战死者7000余,被俘后遭残害者5000余,其中大量红军优秀指挥员在这场战役中永远闭上了双眼,这不仅是我国红军历史上的悲壮篇章,也是我国革命先烈们的一次重大牺牲。

马家军的罪行终于引起了各地的重视,而这次事件也为马家军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家军仍然是西北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控制着广大的西北地区,拥有数十万军队,在全国局势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解放战争爆发,马家军的统治才最终走向终结。

四、解放战争中的决战:一野与马家军的较量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我国人民解放军的锋芒直指西北。

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马家军在西北形成了三股主要力量:马步芳的青马部队主要集结在兰州,企图利用黄河天险和坚固的城防工事阻挡我国解放军的进攻;马鸿逵和马鸿宾则驻守宁夏,构成了另一道防线。

解放军一野在彭元帅的统帅下,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的战略目标很明确:首先要攻克兰州,切断马家军的退路,然后再分别解决青海和宁夏的马家军。

我军的兵力部署可谓巧妙。18兵团被安排在宝鸡、天水一带,负责监视胡宗南集团,防止他们插手西北战局。19兵团的一部分则被派往宁夏固原地区,牵制马鸿逵部,避免他们增援兰州。这样的布置既保证了主攻方向的兵力充足,又有效地控制了战场态势。

攻打兰州的主力是2兵团和19兵团的主力,总兵力达15万之多。这支强大的军队分两路向兰州推进,形成了对兰州的重重包围之势。与此同时,1兵团则绕过兰州,北渡黄河直指西宁,这一举动不仅切断了兰州守军的退路,还威胁到了马步芳的大后方。

8月20日,这场关键的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如潮水般涌向兰州,很快就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面对训练有素、斗志昂扬的解放军,马家军退缩了。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沈家岭阵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这个位于兰州东南的制高点,不仅控制着进入兰州的要道,还俯瞰着横跨黄河的铁桥。谁控制了沈家岭,谁就掌握了兰州战役的主动权。

马家军深知沈家岭的重要性,在这里布置了重兵把守。然而,我国解放军将士们不畏艰险,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一次次向沈家岭发起冲锋。

8月25日,解放军发起总攻。经过激战,沈家岭阵地被攻克,马家军的防线彻底崩溃。随着沈家岭的失守,横跨黄河的铁桥暴露在解放军的火力之下,兰州守军的退路被彻底切断。

这场战役的胜利意味深远,我国解放军一举歼灭了马步芳部2.7万余人,虽然我们自身也付出了约8000人的伤亡,但这个代价相比战役的战略意义而言是值得的。兰州的陷落,宣告了马家军在甘肃的统治彻底瓦解。

五、马家军的覆灭:时代的终结

随着兰州的陷落,西宁和银川相继和平解放,马家军在西北的统治轰然倒塌。这个曾经盘踞西北近百年的军阀集团,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画上了句号。

在解放军进驻西宁后,马步芳向新政权上交了军队和政权,结束了马家在青海的统治。

在宁夏,马鸿逵兄弟也面临着相同的抉择。他们曾经试图与国民党残余势力联手,妄图阻挡历史的车轮。然而,在我国解放军到来后,马鸿逵最终选择了和平起义。银川城门的打开,标志着马家在宁夏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

马家军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个军阀集团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它意味着中国长期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彻底结束,全国统一的新局面即将开启。

然而,马家军的覆灭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在西北地区统治中的封建性质和压榨民众的统治方式,最终导致了民心的背离。当新的历史浪潮来临时,他们却无力阻挡,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过。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马家军的灭亡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的苦难,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新中国。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1]田润民.马家军的兴起与灭亡[J].炎黄春秋,2021(07):76-80.

[1]许宪隆.“圣战”与“受抚”的困惑──反清首领马占鳌的评价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27-32.

[1]李豫龙.晚清河州回民起义特点及其主要领导人马占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2):69-76.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